那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跟本課程的核心關懷儒家人文精神 來做一個對比。
首先以《心經》 為中心,我們看到了佛教
與儒家的對比,在於「有」與「空」的對比。
佛教強調生命乃是「緣起」, 所以「性空」。
這個般若中觀 的智慧啊,在《心經》這部經典裡面闡釋得
最為有力而清楚。
但是儒家呢, 不論中日韓的儒家所強調的
都是生命的社會關係網絡。
也因此 從孔孟以來
特別注重家庭倫理。
舉例來講,孔子的學生曾經問孔子說,三年之喪會不會 太久了,新穀不登啊。
孔子說,你的心安不安嘛? 你安的話就去做吧。
那孔子其實是一種不贊成的意思,這個的 有一點反面來講了。
那麼 孟子講,仁之實,孝親是也。
這個家族倫理,家庭的倫理 孝,這是儒家特別重視的。
因為儒家的 強調的生命是浸潤在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之中。
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就寫到一個哲學家之死啊,李卓吾啊。
李卓吾說是考上了科舉考試以後啊,家裡忽然來了很多不認識的親戚。
這些親戚要來請託各種事情,那麼 使李卓吾啊深感困擾。
是的,在儒家的世界觀、 社會觀裡面的自我
是一種關係中的自我為主的,這是兩者的對比。
然後,從《心經》的生命智慧
我們看到了佛教與儒家的第二個對比,
在於捨離與介入的對比。
《心經》這一部經典啟示我們生命奮鬥的目標
在於不住世間,在於超越輪迴生死,以便 得到真正永恆的快樂。
在這裡所呈現的是一種捨離 這個三界火宅,一種捨離的精神。
但是儒家卻是鼓勵我們 安立於世間,以經世為目標。
陸象山說的,說 儒者至於無聲、
無臭, 皆以經世為本。
他面對這個世間,要介入世間,他不只是要解釋世界, 他要改變世界。
是的,那麼 以上這兩點可以結束我們對
《心經》的分析。
然後以《心經》為中心來 對比儒、 佛的差異。
我們可以這樣講,儒、 佛共同的平台是對心的重視,我們可以說儒家
與佛教都是一種心學,但是這裡面還是有另外一面的 儒與佛的不共之處。
那我們今天的講課到這裡,讓我們用
五分鐘的動畫來總攝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本講我們所要探討的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心經》所認定的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第二個問題是《心經》所提出的生命的目標何在?
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生命的目標?
第三個問題是《心經》的生命觀與儒家的生命觀有何異同?
《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全文只有 260 個字。
整部《心經》是以緣起性空
作為核心價值理念,主張一切現象
皆因因緣聚集而 組成。
《心經》所認定的生命的本質 是五蘊皆空。
認為生命就是緣起, 所以沒有原初、
獨立和恆常的生, 因此一切生命在本質上都是不生,
也就是沒有終止,所以不滅。
而所謂不垢不淨是指 生命在性質上並沒有究竟的、
本質性的染污, 既然沒有本質性的染污,於是也就沒有染污的清除。
《心經》又說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是指生命在數量上
皆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
所以客觀上並沒有獨立於因緣之上的 增或減。
《心經》認為 生命本質的第二個特點是有空不二。
在般若中觀的智慧裡 有是緣起有,所以只是一種標籤。
因此有只是虛幻的, 並沒有質性。
所謂色不異空 與空不異色則是指形色不異於空性,
一切的現象都在五蘊之中。
《心經》所謂色即是空是說 世界一切現象皆是虛幻。
所謂空即是色是指萬物雖空, 但人有因緣果報的存在。
空不是絕對的無, 而是一種真空妙有的境界。
《心經》的作者認為生命本質的第三個特點
就是諸法空相,所謂諸法空相潛藏著三大命題。
第一是萬物的現象的整體性 都是由部分所組成的。
第二個 潛在的命題是萬物看起來有表面的恆常性,
但是恆常性是恆處於變遷之中。
人的心沒有一刻靜止。
第三個命題則是《心經》主張
萬物表面上的獨立性其實是建立在 相互依存性之上。
《心經》所提出的生命的目標何在? 如何達到生命的目標呢?
《心經》中的生命目標有兩個, 第一是不住世間,超越生死。
因為一切皆空,人與世界的互動只有認清 空中無色,無受、
想、 行、 識,才能不住世間,超越生死。
在《心經》的作者看來,一切的生命的本質都是苦。
《心經》所啟示的第二個生命目標
是要超越生死輪迴,安住在般若智慧之中。
如果能夠了解「道」,就能夠了解原來萬物的本質是「空」。
一個人如果能掌握五蘊皆空,有空不二,
諸法空相等等道理,就更能夠了解生命的本質,
就能夠跳脫生死輪迴,也才能夠脫離生命的苦。
最後,我們要問《心經》的生命觀與儒家的生命觀有何異同?
將《心經》與儒家生命觀加以比較,最明顯的是 空與有的對比。
佛教強調生命由於緣起,
所以性空,不同生命的關係如兩束互倚的蘆葦一樣。
儒家則強調生命的社會關係網絡。
所以十分注重家庭倫理中的孝道。
佛家所強調的是一種超越性的自我,
不同於儒家強調社會關係網絡中的自我。
第二是捨離與 介入的對比,佛教講不住世間超越生死
輪迴,展現一種捨離的精神。
而儒家則強調安住於世間以經世為目標, 展現一種介入的精神。
儒家認為人存活在世界之中, 而且人是以轉化世界為他生命的終極目標。
南宋大儒陸象山在《答王順伯書》中說,
儒者雖至於無聲、 無臭、 一是皆以經世為本。
這句話可以作為儒、 佛第二個對比的注腳。
那麼,我剛才講的一個重要論點是說
儒家與佛教都是心學,它都鼓勵我們 要覺醒。
因為佛這個字啊,Buddha 就是一個
原始的含義就是覺醒的人的意思嘛。
那麼,覺醒如何可能?覺醒起於 內心寧靜的革命。
因此我們今天共同聆聽一首樂曲, 曲名是《覓幽蘭》。
讓我們進入這個樂曲而來, 尋覓我們心靈深處的悠然。
謝謝大家。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靜靜的你,開放
在幽谷。
空中 飄逸著清香,乘著涼風,
乘著白雲,不知 不覺地流布人間。
芬芳的你, 搖曳在風中。
在綠茵的草原 綻放。
明月流光,青山陪伴。
在謐靜的夜裡微笑。
在滿天的星光中尋覓,在
徹夜的夢境中呼喚,穿過山林的
幽靜,度過冰清的小溪,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
在滿天的芬芳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徑,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曠谷的幽蘭。
[音樂]
[音樂]
[音樂]
在滿天的星光
中尋覓,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徑,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曠谷的幽蘭。
在滿天的芬芳中尋覓,在徹夜的
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徑,
度過冰清的小溪,尋覓你,曠谷的
幽蘭。
尋覓你,曠谷的
幽蘭。
[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