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大家好!欢迎来到 20
世纪西方音乐的课堂 在上一讲,大家一定还会记得我们所分享过的
7 个百年 其中第一个就认为 20
世纪 是人类听觉演进史上最具集成意义的一百年
为什么这样说?其他世纪难道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吗? 相比之下,身为
20 世纪人,又身处 21 世纪 其实我们这样说还是有相当充分的理由的
理由就在于,因为历史上确实 没有哪个世纪能像
20 世纪这样如此多向度地 探索和挑战人的听觉。
昨天 我收到正在法国高师读书的学生雷泽的明信片
说到他在法国听音乐会,觉得对 20 世纪的现代派音乐还是有些听不来
其实这很正常,并不是雷泽的听觉和美感出了什么问题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20
世纪西方音乐家的创作锋芒的确有令听众感到困惑 和艰难之处。
严格意义上来说 很多在 20 世纪完成的作品
即便在 21 世纪也并不是那样的容易被接受 这种情况我看恐怕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这其中不只是作曲家个人意识 空前高涨,造成许多人将音乐创作视为纯粹的个体行为
而忽视公众的好恶所造成的 我们的听觉在接受和欣赏新声音艺术品
的时候,那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滋养的 一个人的进步并不代表一群人在进步。
[音乐] 历史证明越是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时候在当时 越不被受欢迎。
但作为作曲家来说 是不是要迎合听众,随波逐流,听众不买账是不是我就偃旗息鼓呢?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听众的耳朵与作曲家的耳朵 听众的听觉与作曲家的听觉
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两种人的身份任务也是不一样的 1958 年,美国作曲家巴比特
在自己的文章《谁管你听不听》当中 认为作曲家不应该关心是否能够得到广大听众
而是应该把他的孤立作为现代音乐生活的事实加以接受 就是这种意识很好地说明。
有意思的是另一篇 站在听众角度名为《谁听你管不管》的文章又冒了出来
针对巴比特的观点迅速提出批评 历史上的口水仗从来不少
但以这样的纯粹指向听觉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因为现代音乐在听众那里,无论他们听得多还是听得少 总体印象,总结出来的不过两个字
难听 我其实今天非常高兴关于今天的话题
[音乐] 《德彪西的音乐》是在这样的情景前提下展开的
因为难听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个词,对它的理解基本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不好听
音乐的空间和时间关系不对,就像我们在讲节奏的时候所见到的那样的麻烦一样
第二种就是听起来很难,不易感受、 不易理解
但如果细究音乐的空间和时间 不仅有秩序,而且绝对没有乱了套的问题
如果说 这两种难听分别是感觉的和技术上的
那么,还有第三种难听,就是美感理念上的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如果我告诉大家,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最反感的就是贝多芬
在音乐会,只要贝多芬的音乐演奏到大规模音乐展开的时候
他就立刻离席,因为他觉得难听,无法忍受 在很多人眼中,这家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轻狂无知 然而,他是不是没有权利这样做?如果换了你
受到这样的批评,你会怎么想?而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个人叫德彪西 今天的历史定评是
20 世纪西方音乐转型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人物的话
你是否又会觉得批评的人是错的,德彪西 是对的呢?
20 世纪西方音乐的问题 呀,就出在如何理解"听"这个字上
这就是我之所以强调的, 20 世纪是人类听觉演进史上
最具集成意义的一百年的关键原因 我们来看几个西方音乐史上描写月光美景的音乐例子
贝多芬啊,当年有一首重要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副标题叫《月光》
[音乐] 在这三乐章的音乐设计中,音乐的其它构成材料无论怎样 复杂,旋律线条的清晰是一览无余的
古典时期的音乐都是这样 旋律线条都是非常可以被记住的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而我们再来看德彪西在他三个不同时期的三首描写月光美景 的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第一首到第三首
大家是否感觉得到,德彪西音乐当中的清晰度 在不断降低,越来越不容易被记忆呢?
换句话说,贝多芬的音乐啊,大家可能
觉得是一句一句交代的非常清楚的,而德彪西呢,会不会让我们觉得
连句子都分不清,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觉呢? 我们姑且先不说大家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这儿呢只有一个问题,这样模糊不清晰 的声音效果,这样与贝多芬格格不入的音乐风格
在当时不乏批评,在今天也不见得讨好 但是呢,我问大家,对于德彪西来说
他自己不知道吗?可是如果他知道还要这样做 那就一定是有理由可寻的了。
19 世纪 的法国音乐,在柏辽兹之后,出现了一个相当长的空白时期
由于法国公众对德国人瓦格纳 音乐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音乐自身的发展
在著名的标题音乐作品 《幻想交响曲》
1830 年首演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只有 1875
年 比才的歌剧《卡门》为法国音乐的振兴带来一线光明
但是这部后来被公认为不朽名作的歌剧,首演却以失败告终
未能使法国音乐摆脱外来的影响,重新走上新路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在一个从来以法语文化自豪的国度
里,成天听德国音乐,这对发过音乐家来说,难道不觉得是耻辱吗? 对于世纪末的法国音乐来说
改变旧有局面,复兴法国音乐,是他们共同的时代任务 这个任务在
19 世纪,落在了弗兰克和圣桑的肩头
被后继者德彪西和拉威尔 在 20 世纪彻底完成。
尽管 以弗兰卡和圣桑为代表的法国世纪末音乐家们的创作
并未使法国音乐完全摆脱德国音乐的 影响,但是他们的某些探索,比如重视音乐的色彩性等等
一定程度上为法国音乐的新发展打下基础,成为后世新风格的先声
世纪之交,法国音乐舞台上兴起了印象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德彪西,不仅使法国音乐摆脱了旧有束缚
而且由他带来一场革命,一场改变西方音乐历史进程的革命 印象主义
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印象主义绘画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印象主义画家,在绘画中排除明晰的线条
和轮廓,追求色彩的清淡朦胧,以及对瞬间感觉
凭借印象重现的做法,都深刻地影响了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既是印象主义的创建者
也是印象主义音乐创作上的集大成者 他的音乐最突出地代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总体特征
有哪些特征呢?印象主义音乐几乎是处处反德国
也就是反贝多芬传统:第一,排斥清晰的旋律线条
旋律不再具有传统的主导地位,而趋向于简短化 片段化。
第二,和声 突破了过去的理论和规则
运用传统理论所限制的所有不谐和音,频繁使用各种德国音乐不允许的 和声技法。
第三,大小调音阶系统 是德国人总结确立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则重视各种
中古调式音阶、 五声音阶、 全音阶,一心要摆脱 大小调音阶的禁锢。
第四,音乐的色彩和氛围 成为音乐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第五 节奏复杂多变,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节奏 不要跳什么德国舞蹈。
第六,音乐的结构趋向于松散 段落划分的界限非常不清楚。
而第七 音乐的织体丰富多彩,音响效果
新颖独特,印象主义音乐家,那确实是音乐里的画家 第八,音乐的表现对象
模糊、 抽象、 很难捉摸,即便有标题,有时也不容易像德国人那样 动不动就人生啊、 哲学啊、 思想啊
这些主观的东西,在印象主义当中不再重要 印象主义高度重视的是客观的瞬间印象
美学上的反德国话语,是德彪西音乐风格探索的直接方向
在一批志同道合伙伴的支持下 德彪西开始真正竖起法国音乐的大旗
如果我们来研究德彪西当时的生活艺术 环境,他和他的伙伴们的最大对手,却
不是理想中的德国,恰恰是现实中的法国人 新风格永远是最重要的目标
德彪西创作中的个人品质,特别是性格特点 也是成就德彪西式听觉样式成功的重要因素
[音乐]
[音乐]
德彪西呢,自幼
家贫,他的成才之路与当时不少热衷于艺术的富人 关系密切。
7 岁的时候啊,他受到某银行家的资助 开始系统学习音乐, 11
岁的时候呢就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 20 岁左右的时候,他先后得到了俄国的
富孀冯·梅克夫人也就是柴科斯基的朋友和赞助者 以及法国的富商瓦斯纳尔夫人的帮助
这两个家族呢,对于德彪西犹如 布朗宁家族对于贝多芬那样,为德彪西提供了良
好的艺术氛围和学习条件,使他的音乐知识和鉴赏水 平迅速得到提高。
不过,今天看来 德彪西似乎从涉足音乐创作领域第一天开始 便存在许多显著的与众不同。
11 年的音乐学院生活
按照德国传统设立的教学内容丝毫没有改变德彪西天性当中 那种离经叛道的性格。
他不仅仅在作曲法则上与老师争论 对和声学当中的种种规矩更是不以为然,他对和弦的功能和用法
很有给人创见,课间的时候经常在钢琴上演奏各种 在当时令人惊异的和弦进行。
面对这样的学生,德彪西的老师们,有的认为他是罕见的
天才,有的认为他是粗心任性,但是 才华是不容否定的。
我常想,欧洲菜最好吃的就是
法国菜,最好喝的就是法国红酒,最好闻的就是法国香水,最讲究的就是法国礼节
这个民族的感官美的要求绝对是欧洲第一 德彪西呢是一个极其重视感觉的人,他当然舍不得这些了
换句话说,不在巴黎,德彪西就没有他的生存之地,灵感
又何谈呢?世纪之交的巴黎,原本以拉丁区为中心的城市生活
转到了以喧哗热闹的酒吧、 咖啡馆为主的蒙马特里区
德彪西呀出入其中,不仅在这里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侧面,找到各种表现素材
而且也在这里遇到了许多与他同样对新艺术观念甚感兴趣的文学家、 画家 和音乐家。
1891 年,德彪西 与当时在一家咖啡馆弹钢琴的埃里克·萨蒂相识
萨蒂在创作中追求简洁、 克制的思想
对德彪西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艺术史上著名的两大运动 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也以 19 世纪 80 年代后的巴黎为主要舞台 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家
[音乐] 讲求对瞬间感觉的描摹
强调走出画室,与大自然接触,表现自然光线下的 美感。
而以马拉美为领袖的象征主义诗人
则试图打破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文学写作方式 通过描绘、
联想、 暗示和象征等等手法 唤起读者的艺术共鸣和审美体验
德彪西与两大运动中的许多代表人物 都有相当深入的交往。
例如 1887 年与马拉美成为好朋友,深受其艺术理念的影响
如果说 印象主义绘画色彩斑斓、
光影变幻的视觉效果 为德彪西开创了属于他的听觉世界提供了直接范本的话
那么象征主义诗歌中朦胧模糊的意境、 令人
难以捉摸的情绪,则成为德彪西音乐创作追求的 最高理想。
此外 巴黎在 19 世纪后半叶,还是西方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1867、 1878、 1889 和 1900
年相继在此举行 的世界博览会,为东西方文化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为进一步开阔德彪西的音乐视野
拓展德彪西的听觉创造力,准备了必要条件
德彪西创作中对东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借鉴,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和基础中
形成的
至于德彪西的创作情况,课后呢有阅读材料提供给大家 我这里呢就不照本宣科了。
关于德彪西音乐的聆听有一个顺序 它的原则呢就是,先钢琴后乐队 先器乐后人声。
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钢琴音乐在的德彪西的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钢琴不仅是他精通的乐器,也是他创造印象主义风格音乐中遇到难题最大的乐器
世纪之交的西方钢琴音乐无论从技法上还是在文献上都已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
人们的手指和听觉都已经习惯了贝多芬、 肖邦、
舒曼、 李斯特等等 他们这些人建立的音型和风格。
德彪西在此领域 中的首要贡献,表现在对钢琴音色和声音效果的发展方面
他废弃了大量的传统手段,比如说音阶 琶音、
八度等等,而代之以各种具有高度个人特点的 和弦、
和声进行、 非常规的琶音等等 其次呢,德彪西的钢琴音乐重视音乐的色彩变化
利用全新的旋律和伴奏 素材,广泛的使用各种不谐和音,创造新的
和弦,总体上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美学理念。
第三 区别于历史上钢琴作品题材的鸿篇巨制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全部都是精炼的短曲,题材广泛
很多都是有标题的,赋予了音乐很强的描绘性 聆听的过程呢,基本
就可以将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传神之处都通过钢琴一网打尽 德彪西较少涉及
室内乐创作领域,但是呢,在 1893 年他谱写
的一部《弦乐四重奏》,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勃拉姆斯之后最优秀的室内乐 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和传统四重奏一样,采用四个乐章的形式 所有的旋律素材都从一个单一主题
发展出来,然而四件乐器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效果 却是许多同类作品中从未有过的
另外呢,在 1917 年,他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 也是这一领域创作的代表之一。
在钢琴和室内乐这两个基础之上 建议大家再来接近《牧神午后》、
《大海》等等这样多音色的作品 许多听觉上的预备已经做好,进入完整的德彪西光影
世界,就会显得感觉分外不同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其中的《牧神午后》 不同于以往所有时代风格的音乐,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品中所洋溢的法国人特有
的感官美和色彩美,使之几乎成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名词
从弗兰克开始酝酿的法国音乐的新生,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牧神午后》宣告了区别于德国风格,真正属于法国的器乐艺术的复兴
聆听德彪西,最后才是受到
比利时象征主语文学家梅特林克感动所创作的歌剧
《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两个人名,印象主义的唯美情结 会令大家有不同于以往的理解。
事实上 这部歌剧不是情节不容易接受,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在夸大事实
不妨听一听,这部歌剧声音的独特性 会令你永远忘不了,却又记不住
想要走在大街上,像流行歌一样可以边走边唱,绝对办不到
而这就是德彪西,就是德彪西想要的,也是德彪西觉得 德国音乐难听的结果。
当然了,德彪西呀,他并不在乎你是不是觉得
他写的法国音乐也难听,因为呢,法国有了对德彪西,也就有了在美食 、
佳酿、 香氛、 时装、 文学 绘画、 建筑等等成就之外,关于听觉
不可替代的独属于法国人的一抹辉煌。
更何况啊 相比法国,真正难听的还是德国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