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我们这个整个的讲庄子内容的基本的授课的框架 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其人、
其书和其道 前面我们讲过了其人和其书
现在我们来讲庄子之道 就我个人的看来啊,整个庄子的作品
主要讲了是这样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改变不了世界
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们一般习惯上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
看问题 庄子认为这样不对,应该以道观物
才是一个正确的看问题的角度、 方式和方法
大家有机会去这个道教的 建筑,叫道观。
有没有注意到那个 "观"其实就是观察的观
意思是说这是一个以道来观察事物的地方
所以庄子认为,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我们只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应该首先以道观物。
以道观物 是庄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给我们提出的这个一种
解释,给我们提出的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以道观物再加上 庄子在《实践论》给我们提到的几个具体的方式,庄子就认为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
叫与道合一,与道合一
只有与道合一的人才是至人、 真人,才是得道的人
才是一个有着很高的生活境界的人 所以我们把这个基本的逻辑再理清一下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我们只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我们有能力改变世界 渐渐地发现其实这是一种狂妄。
我们认为我们能改变我们身边的人
慢慢地发现其实这也做不到,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以道观物
达到的这个境界呢,与道合一 与道合一。
所以这基本的逻辑一理清 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只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一个是以道观物,一个是与道合一 那么庄子这个与道
合一的境界在前边我们已经有所涉及,就是三个字 逍遥游,逍遥游
为了更好地了解庄子逍遥游这三个字里边所代表的他追求的这种境界
我们还有必要再从这个"游"字说起
每个人都像一条游回自己生命之海的鱼
当然自己的这片生命之海,生命之水
越丰富越多,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这种自在和逍遥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有一个命题,是大家应该都熟悉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干涸的时候,两条鱼互相吐唾沫湿润对方 以得到苟延残喘
好还是不好呢?当然大家知道相濡以沫在现代是很好的一个词 比喻夫妻双方在贫困的时候、
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 但其实庄子对这种境界是不推崇的,庄子认为
假如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空间
在江湖上,两条鱼都有那么大的一片自由
大家可以在江湖中每个人自由自在的,每条鱼自由 自在的生活,相忘于江湖
我个人倒觉得 这个相忘的忘是忘记的忘,如果改成这个
瞭望的望,希望的望,恐怕我觉得这个里边就更富有一种美学的境界
相望于江湖,各自有各自自己的领域
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活动的空间 彼此相望
距离产生美,是一种很好的美学上的这种境界的解释
好,这是我们说,先从这个游字说起 这个游字说起。
逍遥游里边的这个 游,在文章本身主要是指什么呢?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海里有一条鱼叫做鲲,哇,这鱼太大了几千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化成一种大鸟,叫做大鹏。
海运则徙于南冥,海上涨潮了 这大鹏一飞冲天,一飞九万里
听起来都令人心旌方摇 非常大的美好的一种形象
但庄子在这个里面讲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如果这水积累的不多 它没有办法负载起更大的船。
对大鹏来讲 如果风不够大的话,它也没办法对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会发现,不管庄子追求的逍 遥游境界后边是一种怎么样的绝对的自由,但是他在讲述的时候
用到具体例子的时候,让我们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 水也罢,风也罢,就像道一样
你对它了解的越多,你在这片生命之海、 生命之
风里边你也就能获得更多的这种自由
所以我们说逍遥游先说这个游字,逍遥的含义 非常简单,自由、
自在、 自主 不管人类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多少种的设想
也不管各个哲学家对人类的未来有多少美好的描画
理想国也罢,太阳城也罢,乌托邦也罢
桃花源也罢,还是庄子讲的这个逍遥游也罢 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由、
自在、 自觉的生活 马克思讲共产主义,他怎么说共产主义呢?
上午钓鱼,下午打猎,晚上哲学批判 大家一看这就是德国人喜欢的自由、
自在、 自主的生活 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而变成一种自由、 自觉的这种选择
在那个时候,人类才能真正获得社会上的、 政治上的、
审美上的自由 庄子对社会上、 政治上的自由不多涉及
他所讲的自由主要是在一种审美的层面 自由、 自觉、
自主的这样的一种生活 这就是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里边 第一个讲了大鹏和蓬间雀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就是宋荣子的故事
宋荣子呢也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 他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庄子认为他达到了"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内与外分得很清楚,荣和辱这个事情已经对他
没有什么样的能够左右他的,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所以,宋荣子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人都讽刺我 批评我,也不会令我感觉到沮丧
全世界人都赞扬我,也不会令我更加努力
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举世誉之 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各位知道 北大中国哲学史教授,写中国哲学史的这冯友兰先生
在他 90 岁高龄的时候,生日的 宴会上就写下了这两句话作为自勉
按理说已经是蛮高的境界了,但庄子依然认为宋荣子也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第三个讲了列子,有一点小风就可以乘风而行 但庄子依然认为他还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只要有条件,有所待便是不逍遥 所以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大概这种自由只能在艺术上、 审美上、
想象中存在吧 庄子有这样的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那么他怎么样来达到这样的一种人生的境界啊? 你不能只给我们画一个这美好的蓝图
你总得给我们一些通向这个美好蓝图的道路和途径吧 庄子是从两个角度来
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是认识论角度,也就是以道观物
一个呢就是实践论的角度,庄子给我们提出一些具体的方式和方法
而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 就是这个逍遥游,庄子的境界
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讲完了,下面就具体从认识论
实践论,两个角度来说明庄子
使用什么样的方式、 方法来通向他这个美好的逍遥游的
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