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門課終於要告一個段落了,在過去五個禮拜再加上今天
我們從賽局理論當中萃取出最重要也最實用的一些觀念, 透過許多的商業案例來介紹給你。
賽局理論雖然原本是一門高度數理的學門,
但是我們嘗試用很淺白的語言加上故事 讓你不需要有這些數學的基礎,就能夠懂得
這些概念的精華,並且把它們應用到你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
或是藉此來思考你自己的商業策略。
在這當中 最重要、 最吾道一以貫之的概念
就是你在人與人、 廠商與廠商的互動中
要去練習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
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 你不是說要很本位主義地只去想自己要什麼,要做什麼選擇,
而是要練習從不同的人,從不同其他參與者的角度 去理解他們所面對到的局勢,
他們所面臨的誘因,以及他們會做些什麼來回應你,回應彼此。
透過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你可以找到和別人一起共創雙贏局勢的 各種的思維模式和方法。
從這裡出發,我們建立了一個分析的框架。
因此花了五個禮拜的時間,分別介紹商業賽局必備的五個要素。
分別是參與者、 附加價值、
規則,第四個是認知,還有我們今天所談的大局。
那麼與其說這是五個賽局的要素, 不如說這五樣東西是幫助你 看清問題的一份清單。
面對每一個商業情境, 你可以從參與者、 附加價值、
規則、 認知和大局這五個面向 去分析它、 去理解它,接著來形塑你的策略。
作為這門課的總結, 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平常你在教科書當中
所看到的賽局通常是定義地清清楚楚, 有明確範圍,而且最後有一個標準答案。
但是在生活中、 商業中的賽局 往往是模糊,需要你自己去界定,自己去
圈出一個範圍,而且這個賽局它從參與者到規則
到大家的認知,往往都不是固定,而是你可以去 改變。
因此面對賽局,真實生活中的賽局你所要帶的態度
並不是去為一個既定的東西,依靠遊戲規則之下,去找到最好的玩法,
而是你要去思考該怎麼做,能夠改變賽局,為自己 創造出更好的局面,為所有的賽局創造者
能夠帶來一個大家彼此能夠互利的 一個局勢。
最後,你可能要問 這門課上完了,看了六個禮拜的影片,
那麼如果你還想繼續地去學習賽局理論以及商業策略,你能怎麼做呢?
在這裡我給你三個建議,使你可以自學地來精進你策略思考的能力。
第一個部分當然很簡單,就是閱讀。
那麼我們這門課其實是根據 Co-opetition,也就是《競合策略》這本書的架構所發展出來的。
那麼從我們提到的這個賽局的基本精神、 五個要素, 都是這本書延伸出來的東西。
所以你如果對這門課有興趣,我也鼓勵你自己去讀 《競合策略》這本書,它的英文書名是 Co-opetition。
除此之外,如果 你想從理論的角度更有系統地去了解賽局理論裡面不同的模型、
不同的概念,那我會推薦另外一本同樣是不需要數學背景,
那麼是很從直觀和故事出發的一本書,叫做 The Art of Stragegy。
The Art of Stragegy 的作者其實包括了普林斯頓的
Avinash Dixit 以及耶魯大學的 Barry Nalebuff。
而 Barry Nalebuff 他同時也是《競合策略》的共同作者之一。
那麼 The Art of Stragegy 如果你要看中文版,它的書名是《思辨賽局》。
好,第一個是 繼續去閱讀。
那麼要繼續自學賽局,你第二件事情可以做的是什麼呢? 是去閱讀更多的個案。
我們這門課 的設計是透過大量的商業個案和故事帶你認識賽局觀念,那麼你可以從平常的
報章雜誌,或者你繼續去找更多的,比方說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所推出的商業個案,透過這些個案、
實務當中的細節 你去思考在歷史上不同的公司、
不同的經理人 決策者,他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為什麼做了這樣的決定?
那麼你帶進去賽局觀念,你是不是可以幫助他們做不同的決定?
面對到同樣的情境,你還會有哪些不同的做法? 所以你可以自己去閱讀、 去思考更多不同的個案。
第三個自學賽局的方法,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種方法,
是什麼呢?賽局理論基本上它是一種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不是你光靠讀跟學 可以搞懂的。
因此你如果要精通賽局思維,你還需要不斷地去練習,
把你在這門課以及閱讀書籍和個案的時候所學到的觀念、
思維模式拿進去反复地應用,透過這樣的應用你累積了經驗,累積了別人的回饋,
那麼可以精進你的思考邏輯。
所以希望透過 閱讀個案以及練習,你們大家都可以精進自己的思考和邏輯
來更加地熟練這些賽局觀念,那麼希望有朝一日大家都可以成為策略的專家。
那麼我們這門課就到這邊結束,謝謝!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