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我们前面讲到了角度、
焦距、 景别这样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下面想借助一部电影啊,我们来阐释一下, 一个导演跟剪辑师,他如何,如何去通过
镜头的,镜头焦距的选择、 景别、 角度,
这种方式,来更好地表达他自己的某些观点,对于影片的一个布局的 就像这个《十二怒汉》一样啊。
《十二怒汉》这部影片它这个 其实故事非常地简单。
场景,其实掐头去尾的话,场景只有一个, 就是十二个陪审员在一个会议室这样的一个房间里面,开
会讨论是否定一个人的罪啊。
就是这样,故事从头到尾 都在这一个场景里面发生。
那么呢,导演的意图就是说他希望在,随着影片的进行, 整个故事是越来越紧张的一种状态。
因为人物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们得到的结论啊, 整个气氛是一种剑拔弩张的,这种逐渐阶推进的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 呢,他在这种空间关系上啊,他希望通过焦距的
不同,来使整个影片打造这种,越来越紧张的状态。
所以呢,他在影片一开始 [外语]
[外语] 到结尾
[外语] 他是慢慢慢慢,缓慢地更换
更长焦距的镜头,来越来越达到一种房间越来越狭窄的这样的一个效果。
包括他在影片快接近结尾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整个房间
都会,都缩小到了只剩天花板一点点的这样一个位置。
[外语] 同时呢,他在角度上面也是这样一个选择,在影片的前1/3
的部分,会先用高于人眼视线,人眼水平视线之上的机位拍摄。
[外语] 然后呢,再逐渐降低机位
然后再在第二个1/3处呢,他会用与人水平视线比较平行的 角度拍摄。
而在最后的1/3的部分,用低于人水平视角的角度进行拍摄。
这样呢,他就使天花板出现在临近结尾 的时候呢,会让墙壁看起来离观众很近,天花板也很迫近,
这种就人为地创造出了某种幽闭恐惧的这种感觉,来提升最后一部分的这种张力。
而当他在这个张力紧张到极致的时候呢, 在影片的最后啊,陪审员们离开了这个场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离开了。
那么影片就进入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这个地方就用到了焦距比较短的
镜头,来让这个空间,这个,这个外景空间更加地宽广,同时他的角度也是比较高的一个角度。
会有一种俯视的感觉,会让观众产生了一种终于松了 一口气的这样一种,一种感受。
所以说一部影片它其实真的是代表了导演在 一些细节上面的一种构建,而他的这种构建,他必须要
让剪辑师,通过剪辑的方法,通过这样镜头选择, 以及镜头组合来完成的。
我们看到说,其实这部影片在它的 节奏上啊,其实也是越来越推进,越到后面,越是这种白热化的状态。
它的镜头会相应地越来越短,然后人物的切换会越来越频繁,
所以这都是一种,通过这种剪辑的方法,镜头的选择,镜头的组合,这种方法,
来制造出导演所想要的一种,对影片一个整个的一个整体把握的一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