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我們現在就來進入孟子「王道 政治論」的内涵及其運作邏輯
孟子生在戰國晚期 他不爲封建制度唱挽歌
他高唱的是什麽?是人民勝利
英雄進行曲,是的 他的政治思想是以人民爲政治的主體
我們可以想象到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中國
有誰能夠像孟子那樣以他磅礴的氣勢高喊 「民爲貴,社稷次之 君爲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爲天子」 這樣的一種宣告
甚至在兩千年以後的今天,我們 打開《孟子》全書
34685 個字,都感覺到怦然
心動,感覺到那裡面每一個字啊都要從字裏行間裡面跳出來 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以人民爲 政治主體,這個是孟子王道政治的第一要義
>>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
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 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
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第二個要義,孟子更進一步 鼓勵要解消國君的主體性
孟子講,國君采取任何政治措施,都要聽國人的意見
那麽國人二字在 古代的中國呢并不是
一般人,他可以當作是 這個貴族階級的最下一級
的人,因爲他們啊,《左傳》講啊「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嘛,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宗教活動嘛
跟戰爭活動嘛,那國人都是參與這兩個活動的 那麽國人因此有比較大的發言權。
孟子講,「國人 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 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他說,衹有這樣啊,把老百姓 放在自己施政的心中
并且解消作爲統治者的主體,那樣的人才可以爲民父母
那麽接著我要講的是孟子剛才所講的那種民本
政治思想其實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傳統 在《左傳 ·
桓公六年》我們讀到 這樣的句子,「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 民甚至是擺在神的前面,這是 古老的傳統。
其實從,不僅是《左傳》,在《左傳》之前
的《尚書》啊等等古籍啊,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一個「貴民」
的一種傳統 20
世紀偉大學者蕭公權先生 在他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裡面
曾經這樣說,說:孟子 最大的功勞是在他自己獨創的
王道政治這一套 思想系統。
在戰國晚期 各國的統治者一天一天走向
專制集權的一個時代裡面,他提出這樣子偉大的思想,可是呢 後來中國是公元前
221 年嘛,大一統帝國出現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如杜牧的 《阿房宮賦》一開始所講的,那麽於是
蕭先生說,孟子的政治思想遂成爲針對虐政的永恆抗議
是的,那麼我們可以說孟子政治思想是一種
兩千年來,中國 知識分子永恆的鄉愁。
我們可以說 兩千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雖然生活在
帝王專制之下,但是他們就好像太平洋的鮭魚一樣,它要
拼搏它生命的力量要逆流
游泳而上,要回到它們
被生下來的山間的 溪澗裡面。
我們看到鮭魚啊逆流游泳,而且游向它們的 原鄉的那一種
生命力啊,令人動容,甚至令人流淚 可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放在中國傳統
歷史與文化的背景裡面卻呈現一種 20
世紀 偉大新儒家學者徐復觀先生所謂的二重主體性的矛盾
徐先生講,中國的政治思想啊除了法家之外,可以説都是
民本政治,那當然這個裡面講得最精彩,最見精神的就是孟子了
但是中國幾千年的實際政治卻是專制政策
從秦始皇以來一直是如此嘛,到了推翻滿清以後才有了結構的改變嘛
政治的理念,民才是主體
徐先生又講,政治的現實則是君 才是主體。
他說這種雙重的 主體性便是無可調和的對立
因爲理想上,人民是政治的主體
在儒家政治思想世界 的理想,人民永遠是擺第一位,但是一碰觸到
秦帝國以後,政治的現實是國君才是主體。
因此我說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種
兩千年來中國讀書人永恆的鄉愁。
那麽儒家 對專制政權的抗議精神就是
奠基在這種鄉愁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