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继续前面的内容,讲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我们来看社会现象。在课堂上,有几个同学曾经举过几个例子。
我简要做一个介绍。有同学说,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
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同学说,时尚是一种社会现象。
还有同学说,中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种社会现象。
我先介绍同学们的举例,不作讨论,稍后再做回应。
我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玩伴、小圈子、网络社区。
“玩伴”作为概念,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出来的。
有一位社会学家,叫米尔斯,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小群体》。
专门讨论了玩伴。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很大的一个区别,那就是在小的时候的玩伴中,
没有血性玩伴,尤其是没有近亲玩伴。比如说,兄弟没有,姐妹也没有。
对双胞胎而言呢,那是偏差,可以忽略它。
个体在成长中,没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独生子女政策在社会层面上的负面效应, 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未来,会对这个政策有一个系统地检讨。
其中,一个负面的影响,应该就是对人格培养的影响。
没有血亲关系的玩伴,会造成他们对血亲与非血亲关系区别的丧失。
没有能力去区别它。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去农村, 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家庭,家里有两三个孩子。
你就会发现,不管在合作,还是在冲突中,血亲之间的玩伴和非血亲之间的玩伴,
是倾向于,血亲之间的类聚和非血亲之间的冲突的。
这样的社会现象,虽然有生物的因素在里边,也有社会的因素的影响, 就是人际之间的血亲互助。
小圈子、小伙伴,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少有人小的时候没有玩伴,这就是我们讲的社会现象。
如果把年龄层往上提升,就会发现“小圈子”出来了。
你们回顾一下在幼儿园,是不是有小圈子。你们还记得,幼儿园的朋友中,
最好的,你有几个?或许能马上数出三五个来,那就是你的“小圈子”。
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们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圈子的形态,从面对面,到现在的网络社区。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随年龄的成长发展出不同的形态,而且始终存在。
我们把以社会形态表现的叫“社会现象”。
第二个例子,人口。人口是一个复杂概念,包含了很多社会现象。
比如说,出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在人口学上,也是一个建构的社会现象。
对出生性别比,人口学有一个定义。非常清晰。以女性作为标准,
看同一年出生的性别中,假定女性是100,男性会是多少。
统计上一般而言,出生性别比是平衡的。
不过中国现在的出生性别比,一些地区已经达到了136、137,各地区还很有差异。
假设同龄婚姻匹配, 如果出生性别比是136,就意味着,有36个男人配不到妻子。
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再比如家庭人口规模。通常讲家庭人口规模讲的是社会的平均值, 是一个概率计算结果。
中国的家庭人口规模从曾经的5、6,下降到了今天的3.4、3.1左右。
这个是社会现象。剩下的家庭,第二个社会现象是家庭的结构。
如果一部分人的家庭人口规模为4,在结构上就有可能,还有老人在。
家里如果有老人,社会学中,称作上一代。
老舍的《四世同堂》讲的就是多代人生活在一起,
建构的一个家庭。当然,这就不只四口人了。家庭人口规模只算数。
家庭人口结构呢,就要说明,被包括在数量中的都是什么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人口结构。
把家庭人口规模以及家庭人口结构搁在一块, 才能够把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同样的道理,
如果,是一个国家人口呢? 对中国而言,除了数量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城乡户籍属性,城乡人口结构。
第三个例子,大家都熟悉,大家正处在其中,受教育程度。
接受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区分受教育程度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受教育程度,与很多社会现象有关。比如说, 就业。许多职业,对受教育程度是有要求的。
通常要求大学本科学历。而且要好学校,211的学校,985的学校。
当然对受教育程度的测量,并不只有学历一个方法。
再比如,上学距离。上学距离的远近,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农村,
曾经,学生的上学距离在2公里左右。可是这些年呢,西部的一些地区,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学的距离就已经大于或等于10公里了。
对一个社会而言, 如果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早晨起床以后,让他走10公里的路去上学,放学以后还要回家。
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任何一个父母会对这样的事情放心吗?
没有人会放心的。教育设置和设施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社会现象。
还有升学比例、教育支出都是社会现象。复杂一点再看看,职业。
一个社会有各种类型的职业,叫社会分工。放牧的、种地的、
做工的,不仅如此,每种职业在不同的时期,从事该职业的劳动力的比例还在变化。
在职业中,还有类似的,更加抽象一点的现象,比如说, 本地化的就业,国际化的就业,本地化的职业,国际化的职业等等。
同样还可以列举的社会现象,比如,职业的性别结构。比如说,有些职业纯粹是男性的,
有些职业是纯粹女性的。服务业里,女性就比男性多。
护士群体,有一个男护士,就很奇怪了。不是没有,也有。
再比如,职业的年龄结构。
有一些职业的年龄结构非常年轻。比如说,IT行业。
一般40岁以上,还在做IT的码工就几乎不可能了。
类似的社会现象还有,职业的受教育程度。再比如,失业率。
我们列举的这些,都是社会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现象?我们从列举的这些现象中,可以做一些抽象吗?
首先,个体的特征是不是社会现象?譬如, 你失业了。是一个普遍现象吗?还是有其他人也失业了?如果,
一个特征仅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甚至极少数人身上,
那就不是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一定是发生在一定规模人群身上的现象。
譬如,小学生的上学距离。其次,个体行动也不是社会现象。
如果一个地方发生,在未经住户许可的前提下,拆除了住户的住房, 那就不是社会现象。
如果不止一个地区,出现在未经住户许可的前提下,拆除了住户的住房 ,“强拆”,
这就是社会现象。第三,同样, 个别的人造物品不是社会现象。
如果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而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 那么,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社会现象。
从前面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对社会现象的特征进行归纳了。
第一,社会现象展现的是一种关系。
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群或者社会的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
有些抽象对不对,没关系,我们试试看。我们看如何理解这个归纳。
对人群和社会而言,基本的自然属性有什么?
基本的自然属性那就是时间和空间啊。如果
把人群或者社会,放在时间或空间中,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不同类型的关系。
比如说,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与个体的关系。这些关系,
就是社会现象的基本关系。但他们本身并不是社会现象,一定要在关系中,
才体现出现象。也是社会研究要探讨的关系。
第二,社会现象不仅展现着个体或社会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
还展现着人群或社会建构属性之间的关系。说到建构属性,就有些复杂了。
人群的基本建构属性, 从自然属性推演开去,有血缘、地缘、业缘、趣缘。
这些基于各种缘由,在人际之间建造关系的属性。
社会的建构属性,最基础的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纽带和约束机制。
那就是信仰的纽带、共生的纽带及基本的社会制度。
在这些意义上,我们看到了各种建构的关系。
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地域内部和地域之间的关系,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
各种类型建构出来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归纳和认识,我们理解了社会现象, 涉及个体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属性。譬如年龄、性别,
亲属关系是不是现在还不能肯定。
而建构属性比较复杂。
基本的建构属性,比如年龄、性别、亲戚、老乡、 同学、朋友、同事等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年龄和性别也是建构属性。比如年龄组、性别组,就是基于自然属性的建- 构属性。
复杂的建构属性,比如职业、职位、 财富、地位、声望、工龄等等。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对前面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举例,要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
大家还记得第一个例子,就业。符合我们讲的群体现象吗?标准符合。
符合我们讲的群体行为吗?符合。2013年就业难,是一个社会现象。
至少在这一年,是一个社会现象。
第二,时尚。我们不必说了,很显然。时时在,处处在,明显的就是社会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时尚,在这里如果是名词,是社会现象。
如果是形容词,描述一个人的装束,那就不一定是了。第三个,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观念。观念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转换。
当作为大家都遵守的一般社会规则时,那就是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结。这一节的重点,是了解社会现象的特征。
我们讲述了自然现象的特征。并希望通过,在与自然现象的比较中,
了解社会现象的特征。为此我们区分了 自然属性和建构属性。运用对属性的区分,
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是以人群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形成人群建构属性的过程。而人群的建构属性,是在群体中形成的。
因此,社会现象不是个体现象。是群体意义上, 展现群体自然属性和建构属性,差异性特征的现象。
太复杂了。
其实,大家只需要了解。社会现象是全体属性的展现,就够了。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