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來看〈錦瑟〉這首詩。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這個思要念「思(四聲)」,才會合乎律詩的平仄。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整首詩中的意象充滿了淒美浪漫的情調。但是請大家注意,首先我們應該看到
不僅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在李商隱人生的最終時刻 並且其中所運用的意象,也都是李商隱一生所偏好的集大成
意思是說,李商隱過去在創作文字中,持續閃爍的吉光片羽,都匯聚到這首壓卷的代表作裡
其實,凡是李商隱所好用的詩歌意象,大都具有同一個特點,也就是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
以「錦瑟」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種意象 其它還有像「曉夢」、「春心」、「無端」等等。
以「春心」來看 這個詞在李商隱的詩中一共出現兩次,包括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以及〈錦瑟〉這首詩所說的「望帝春心託杜鵑」
追蹤這個詞彙最早的源頭,是來自《楚辭‧招魂》的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如此一來,屈原那執著不悔的浪漫
多情的精神,已經為他灌注了一種純淨優美的血脈,而這是一份無比純潔、
執著、美好的心靈,可是又那麼脆弱,容易受到傷害 於是呢,李商隱的詩中更常出現「傷春」這個詞
例如說:「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
還有「年華無一事,只是自傷春」,再看「莫驚五勝埋香骨,地下傷春亦白頭」
再者「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還有「君問傷春句,千辭不可刪」
再看「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
最後還有一個例子,雖然不是用「傷春」這個連詞出現的,但是意思完全一樣。
那就是〈落花〉詩裡的「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雖然他說的是「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沒有直接
出現「傷春」這個詞彙,但是其實更加清楚表現出傷春的悲哀
試看那份無比美好的心靈,隨著春天的流逝逐漸殘缺殆盡
而所得的竟只有沾衣的眼淚而已,這已經初步 顯示了李商隱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卻又總是受到傷害的人生體驗
而李商隱對這樣的人生,充滿了無法理解的困惑,不明白為什麼
會有這樣的遭遇?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造成這些現象的道理又何在?
於是往往升起一種莫名所以的,無緣無故的無奈感,所以他的詩裡
也常常發出「無端」的感慨,那這也成為李商隱詩歌中常常出現的語詞
例如說:「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還有「秋蝶無端麗,寒花只暫香」
再有一首很有名的「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再者「雲鬢無端怨別離,十年移易住山期」
還有「人豈無端別,猿應有意哀」
像這些例句,都用「無端」表達出一種事出意外,難以言詮,而莫名所以的感受
不過呢,以上這些這幾個詞啊,雖然在數量上頗為令人注目
但是呢,它卻不是李商隱的特有現象,而是中晚唐詩人
很普遍常見的慣用詞,如果我們在《全唐詩》裡面搜尋起來
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呢在運用的內涵上跟李商隱,也很接近。
因此呢,真正專屬於李商隱的專利,可以展現出他與眾不同的美學品味,和他的心靈趨向的
其實是「曉夢」和「錦瑟」這兩個用語。在《全唐詩》裡,「曉夢」這個詞一共出現21次
單單李商隱就占了四次之多,將近五分之一,所以是別的詩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這四次包含:「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
還有像〈詠史〉詩:「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再看「山驛荒涼白竹扉,殘燈向曉夢清暉」
當然還有〈錦瑟〉這首詩的「莊生曉夢迷蝴蝶」,可見李商隱對這個詞彙的鍾愛
而什麼叫「曉夢」呢?為什麼李商隱偏好「曉夢」這個詞呢?那是因為「曉夢」
就是清晨破曉時所做的夢,由於接近日出的時刻,又是清醒之前所做的最後一場夢
因此它的特點是短暫而清晰,這就道出追憶平生的時候,那記憶猶新,卻又稍縱即逝的感受
更何況「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夢境,是如此美麗繽紛,有如莊子夢蝶一般
彩翼雙飛,栩栩然、翩翩然,與繁花互相輝映,夢中人當然流連忘返,沉迷不可自拔
果然,李商隱詩裡面直接提到蝴蝶的,總計有29首
蝴蝶點綴在詩人的夢裡夢外,正是那一片春心的化身。然而那小小的、
輕盈的春天精靈,同樣是那麼脆弱,容易受到傷害,和春花一樣短暫
所以說,它可以算是傷春的典型事物。 蝴蝶點綴在曉夢中,就更增加好夢難留的惆悵感
但是呢,更值得注意的是「錦瑟」這個意象,我們查了唐詩裡總共只出現
11次,而單單李商隱也就用了四次
包括「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還有「新知他日好,錦瑟榜朱櫳」
再者是用來比喻牡丹的:「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絃破夢頻」
那麼再加上〈錦瑟〉這首詩,整個的比例,竟然高達整個全唐詩所有數量的三分之一強
這真的是難以找到別人可以來相比的,更關鍵的是
〈錦瑟〉這首詩,也是《全唐詩》裡唯一一首用「錦瑟」作為標題的詩篇
換句話說,唐代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中,沒有一個像李商隱
一樣,眼光在錦瑟上流連注目,凝視著它不願意離開 到最後,還全力為錦瑟打造出一首傑作
成為五萬首唐詩裡,唯一一首以「錦瑟」作為對象的詠物詩 可想而知,李商隱對錦瑟,是多麼地情有獨鍾
作為李商隱所鍾愛的詩歌意象,李商隱之所以特別偏好錦瑟的原因
一個是因為它的美麗高貴,所謂的「錦」是華麗的織物
和錦繡有關的詞匯也都是最美麗的象徵,像所謂的「錦繡文章」、「錦繡大地」、
「錦心繡口」都是如此 那麼同樣地,「瑟」這個樂器再加上「錦」字,可見造型十分的精美。在《周禮
《周禮‧樂器圖》裡面就提到:雅瑟有二十三絃,頌瑟有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就叫做寶瑟。
那麼繪文如錦者,這個叫做錦瑟。可見錦瑟的美,不是珠光寶氣的寶瑟,而是以繪文
如錦,展現出人文藝術的文化精神,代表一種知識的、感知的、品味的、性靈的美。
那麼至於李商隱特別偏好錦瑟的原因之二,那是因為瑟這種樂器本來就是悲哀的
象徵,來自一個古代的神話傳說。我們看《史記
‧封禪書》裡面的記載,它說:「太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
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原來啊,瑟本身就是一個哀愁意象
瑟之所以是二十五根絃,是被減半的結果。 原本的五十根絃悲戚愴楚至極,甚至連
太上忘情、最偉大的太帝這位天神,也為之動容
到了完全無法承受的地步,可見瑟這種樂器的聲調何其哀怨,它那內在呻吟著的哀傷
就令人推測,如果琴絃加倍的話,就會讓最偉大的天神都會被悲哀所淹沒。所以說《史記
‧封禪書》的這個記載是一個後設的神話,可以說是後人用來解釋瑟的悲劇感染力。
那當然,有了這個濃厚的神話色彩以後,就反過來,使得瑟更染上了迷離淒美的深沉悲劇感
李商隱不僅選了瑟這個悲哀的樂器,更是偏偏要用五十根絃的瑟
所謂的「錦瑟無端五十絃」,那這一方面是切合當時李商隱的年齡約數
另一方面,他更是要藉以傳達「載不動許多愁」的悲劇一生
於是,錦瑟這種文采華美卻聲音悲哀的樂器
金玉其外,酸澀其內,代表了一種柔美深情的心靈
而又帶有無限的沉痛悲感,本來就是一個美麗與哀愁的共同結晶
就像李商隱的心靈和他的人生一樣。
努力地追求美麗,但是美麗又同時滲透了悲傷的淚水
很美又很沉重,於是就成為李商隱反覆致意的一個屬於他的特殊象徵
除了大量總匯這一類美麗與哀愁的意象之外
〈錦瑟〉這首詩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充滿了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
而這種效果,主要是運用超現實的神話傳說來達到的
請看第一句的「錦瑟無端五十絃」,已經開啟了神話的視野
接著中間的兩聯四句更是一路神遊物外,讓我們深入到陸地、
海底中展開無限的想像。我們看第三句的「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是用莊周夢蝶的典故
在莊子的《齊物論》裡面提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其中,夢是虛幻的,化蝶更是幻中之幻,一切都失去了
真實的界限,這也已經開展了一個超現實的空間 到了接下來的的第四句「望帝春心託杜鵑」,又運用周朝末年,蜀王
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杜鵑也就是子規鳥這樣的一個傳說 李商隱用這個來表達一種生生世世、傳承不絕的執著
對於這個傳說,在六朝有好幾段的記載,其中之一是左思的〈蜀都賦〉
唐代的劉良在註這篇賦的時候,引了《蜀記》提到:昔有人姓杜名宇
「王蜀」,「王蜀」就是作蜀帝的王,「號曰望帝」。那麼杜宇死後,「俗說云宇化為子規
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 另外一個記載更早,是《說文解字》裡面所提到的
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這個「相」是叫做鱉靈,那麼「婬其相」的這個
妻子。事後感到非常慚愧,所以就「亡去」,就是逃亡,後來呢就成為子規鳥
所以蜀人以聞子規鳴,皆曰是望帝也。 另外呢,還有一個跟蜀這個地方有關的
這個史書,就是《華陽國志‧蜀志》裡面也記載:「周失綱紀,蜀候蠶叢,始稱王。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
更名蒲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開明」也就是鱉靈的號
那麼「開明」呢,就「決玉壘山以處水害」,那麼「帝遂
委以政事,禪位於開明」,然後帝自己呢「升西山隱焉」
「時適二月」就是時間到了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
以上我們看到的各種傳說的版本有詳有簡,也互相有一些出入。
但是呢,都表現出一種生死不移的執著,尤其是人鳥之間的異類轉化,還有世世代代的生命流轉
這都只有在傳說中才能出現。
並且請大家注意,望帝化為杜鵑鳥,又延續了莊周夢蝶的「物化」的形態
只不過啊,一個是迷醉不已,一個呢是悲怨不息
都同樣表現出不被現實所拘限的一種超越性。 再來我們看第五句的「滄海月明珠有淚」
這更可以說是李商隱運用典故純熟至極的一個最高表現
他把月明珠圓、以及鮫人泣珠兩個傳說,巧妙融為一爐,毫無獺祭魚式的堆砌,反倒天衣無縫、
出神入化。這個典故呢,反應了古代天人感應的連動思維
意思是月明和珠圓之間,有彼此這樣一個感應的對照關係。
像左思他在他的名篇〈吳都賦〉裡面就提到:「蚌蛤珠胎,與月虧全」,意思是說
蚌蛤裡面所孕育的那個珍珠,跟月亮的殘缺與圓整,其實呢,是互相對應的。
唐代的李善注《文選》的時候,在這篇賦裡,特別引了《呂氏春秋》進一步解釋
「月望則蚌蛤實,月晦則蚌蛤虛」意思是說
月到望這一天最圓滿的時候,那麼你所採的蚌蛤的珠,就會非常的圓實
等到月到了很隱晦的那一天,那麼蚌蛤呢,就可能完全沒有出現了
所以,蚌珠是跟隨著月亮的圓缺的形狀,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顯然在月明的時候,蚌珠的形態體積勢必是最為碩大圓潤
另外像「鮫人泣珠」的故事,這是在《博物志》裡面有所記載
他說:「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另外 對左思〈吳都賦〉的注裡面也提到:「俗傳鮫人從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積日賣綃。
鮫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
就這些記載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原來珍珠它是海中鮫人的眼淚所化成的。
那這麼一來,月明珠圓以及鮫人泣珠這兩個傳說
結合在一起就擴大了眼淚的滲透力,形成了下面的這樣的一個等同關係。
我們列表來看最為清楚,也就是月它實質上就是珍珠,珍珠又等於是眼淚,而眼淚來自於悲傷跟哀淒。
於是當月明的時候,珍珠最為碩大
這時,眼淚也最為充盈,那麼也表示一個人的悲傷、哀凄,是在最痛的程度。
這麼一來呢,從天上的月亮到海中的珍珠,都被淚水所浸透,那麼處處也就瀰漫著悲哀的
本質,原來世界從天上到人間到海底,都是悲哀所浸透的。
何況呢,那由淚水所凝結而成的碩大珍珠上,竟然又有淚,叫做淚中之淚。
這麼一來,眼淚作為悲哀的結果,竟然呢又進一步悲哀到流出眼淚
那淚水綿延不盡又生生不息,悲哀傷痛的非常程度,簡直就是難以想象了。
原來眼淚它自己又可以流出眼淚,淚水的傷痛的程度呢,就無以復加
李商隱到了接下來的另外一句,就從 截然相反的角度跳躍到溫馨和暖的幸福體驗
第六句的「藍田日暖玉生煙」呈現一片春夏沖融的氤氳氣息,其中的藍田又叫做玉山、
覆車山,就在今天的陝西藍田縣。 宋人的《初學記》裡面就有提到:「藍田出美玉如藍
故曰藍田」,所以藍田跟玉本來就有連帶的關係
而李商隱這一句所用的意象,不只是藍田玉,因為再加上煙的這樣的一個氤氳意象
這很可能是來自中唐詩人戴叔倫所說的幾句話
根據《困學紀聞》裡面所提到的:「司空表聖」也就是晚唐的詩人司空圖曾經提到
「戴容州」也就是戴叔倫,他有說啊:「詩家之景」,也就是詩人所營造的一種詩歌的一個情景
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
那麼他認為李義山的「玉生煙」這一句,就是「本於此」。
這些說法當然讓我們看到李商隱的造句,確實是有其他的一個來源的
但是呢,這句雖然不是來自神話傳說,仍然還是充滿了一種神話世界般的意境,尤其那「玉生煙」的景象是
可望而不可及,可遠觀而不可近看,可以具體感受卻無從描述,讓人有如置身于寧靜安詳的樂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