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各位同學我們今天的講課,我們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點,宏觀 中日韓二千多年來,儒家的仁政論述,
它是一種以心爲基礎的「觀念論」的政治哲學。
它核心觀念在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那 東亞儒家的仁政論述,預設仁心是仁政的基礎。
並且預設 從個人、 家庭到社會到國家,是一個同心圓連續展開的過程。
那麼,也因此呢,
中日韓各國儒家呢,都致力於格君心之非。
正如孟子離婁篇上第二十章所講的那樣。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個
結論性的論斷,那就是東亞儒家所重視的是二十世紀
這個社會學大師韋伯,所謂的 存心倫理。
而他們不注重 統治者,比較不注重統治者的責任倫理。
這一套以心作基礎的觀念論政治哲學
裡面啊,儒家的仁政論述,雖然對統治者課以道德責任,
但是以國君爲主體的專制政治這個現實之下,
終究不能,這一套論述不能免於淪爲
幾千年來,儒者永恆的鄉愁的一種命運。
我們今天要提出的第二個結論
是,二千年來儒家仁政的論述呢, 比較多的是從統治者立場出發。
這是一套從統治者出發的政治思想。
它在不同程度之內從統治者出發思考。
要求 統治者視民如子,以家庭式的慈愛父母模式,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所以東亞各國儒家論仁政啦, 他們的重點都落實在具體的,這個蕭風玄先生所謂的
政術而不是在政理。
重點是落在自道而不是治道上面。
所以呢,他們沒有能夠從根本上,從被統治者 立場出發思考。
那這一點要到了 明末清初,17
世紀的黃宗羲 在《明夷待訪錄》裡面呢,才正式這個揭出來。
我們知道 20 世紀初年,韓國臨時政府擔任過總統的
朴殷植也指出,儒家的
政治思想啊,這個常常從統治者立場出發, 而沒有從被統治者立場出發。
從 21 世紀我們的觀點來講,我們可以說, 我們這一套仁政論述,
必須加以這個翻轉、 加以修正。
那就是要把君臣之間的從屬原則, 轉換成君臣之間的並立原則。
從屬原則、 並立原則,這是
這個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 在《中國哲學的特質》這個書裡面所提出來的兩個名詞。
我們第三個結論就是,
從儒家,傳統儒家的仁政論述,到現在的儒家民主政治, 有一種可能性。
我們可以說,現代民主政治 可以以傳統的仁政論述
作爲它的一個精神的資源。
那就是 20 世紀 儒家當代新儒家徐復觀先生所提出的。
徐復觀先生說, 儒家傳統以仁爲中心的道德價值,跟
裡面那種濃烈的社羣主義精神,確實可以補
近代西方以建立在
個人主義之上的代議士民主政治的不足。
民主政治,如徐復觀所講,是以人之爭, 人與人之間的爭啊,來成就他的不爭。
他說這還是不夠的,因爲他欠缺一個道德基礎。
20 世紀中國的徐復觀, 跟韓國的這個知識分子、
政治家, 朴殷植啊,都主張儒家思考政治問題的出發點,必須從統治者轉向被統治者。
這一點可以說切中當前有關 儒家民主政治,所謂
Confucian democracy 的新論述的核心論題。
但是徐復觀呢, 他主張啊儒家民主政治是可能的。
他主張呢,其可能之基礎在於 以自耕農階級的復興來作爲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
這一種講法有一種在一個後工業的 時代的 21 世紀,有一種時代錯誤的嫌疑。
因爲在一個後工業社會裡面,都市中產階級的壯大, 才是時代的主流。
我們必須致力於使都市中產階級浸潤在 儒家價值裡面,才是邁向
21 世紀所謂儒家民主政治的康莊大道。
好,我們,各位同學,我們提出的第四個 結論,那就是需恆
21 世紀 大中華的和平崛起,我們必須以儒家價值作爲精神基礎。
而 70 年來融入儒家價值的 臺灣經驗的新中華文化,
一定可以引領海峽兩岸進入 21 世紀的新時代。
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論述
及其理論問題。
本講主旨在於 分析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
理念,及其在朝鮮與日本的展開。
並且檢討儒家仁政論述 在理論上的問題。
本講首先指出
孔孟的仁政論述包括仁心與仁政兩個方面。
仁政是孔 孟批判現實世界的反事實性論述。
孟子的仁政論述更深具母性思維的特質。
中國儒家的仁政理念
的核心價值在於仁。
仁,既是身心安頓的場所,
又是生生不已的價值判斷能力。
也以愛仁 作爲自我與他者互動的基礎。
仁更是指政治事業。
但是中國儒家 仁學的開展,基本重點在強調
統治者的道德責任,在於養民與
教民等政術落實, 而不在於政理的挖掘。
我們接着分析 日本儒者的仁政論述。
例如伊藤仁齋 在人際互動的脈絡中來講仁。
荻生徂徠在政治脈絡中 來講仁。
相較於中韓 儒者,日本儒者採取功效倫理學
而不是存心倫理學的立場 來論述仁政。
朝鮮時代,
儒臣的仁政論述,則是落實在諸如井田制度。
等經濟民生制度之上。
最後,我們提出
東亞儒家仁政論述 潛藏著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將仁政視為仁心的擴大 與延伸。
第二個問題是,統治者如果不能完成仁政的
道德責任,那麼人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認為 儒家仁政論述在東亞傳統專制
政治現實裡未能有效制衡統治者的權力,
所以是一種未完成的規劃。
因為東亞儒家的仁政論述預設仁心是
仁政的基礎; 並且預設從個人、
家庭到社會 國家是一個同心圓連續展開的過程,
而同心圓的中心就是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東亞儒家仁政論述都在不同程度之內
假定一切政治運作都與統治者的心相關。
孟子所謂「天下、 國、
家、 身」,並不是空間上的大小、
疆界, 而是核心價值的展開範疇。
所以東亞儒家都致力於「格君心之非」。
但是東亞傳統專制政治的現實,
則是統治者所掌握的是終極的權力,而儒者所擁有的
只是衍生的權力。
所以儒家的仁政論述 雖然對於統治者克以道德的責任,
但是以國君為主體的專制政治現實之下,
終不能免於淪為儒者永恆的鄉愁的命運。
儒家仁政論述的第二個問題,
就是東亞儒家的仁政論述多在不同程度之內
從統治者的立場出發,思考政治問題。
要求統治者視民如子, 以一種家庭式的慈愛父母模式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所以東亞各國儒家
論仁政重點都落實在具體的政治措施的推動上面。
而沒有能夠在根本上從被統治者的立場 出發思考。
所以 儒家仁政論述中的君臣關係是一種從屬關係。
必須到了 16 世紀的黃宗羲 或者 19
世紀末的譚嗣同 才強調君臣之間的並立關係。
從君臣互為主體性 的立場出發,思考仁政的可能性。
[音樂]
謝謝大家!
[音樂]
[音樂]
[音樂]
>> 所有的相思樹
都為你栽,所有
美麗的花都為你開,藍天
悠悠,碧海悠悠,所有的心思
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
的花季,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
相思樹都為你栽,所有美麗的花
都為你開,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都在
等你來。
多少次
望月祈求,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所有的想念,只為
期盼你來,只為
期盼你來。
我在 等你來,那是生命的
花開,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我在等待,
等你來。
請聽我聲聲的
呼喚,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恩師啊!
我在
盼你來,我在等你
來,我在
盼你來, 我在
等你來。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