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各位同學我們今天的講課是希望
和大家一起來探索《道德經》的生命智慧,用來
彰顯我們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
特別的地方,我們提出以下的結論:
第一點,我們再統整一下 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道德經》的生命智慧
它是在自然裡面讀出了人文的意涵, 「觀變以知常」然後在觀變以知常的基礎上,
《道德經》作者進一步來告誡我們,我們的心
不要滯於物,我們才能役物,我們的心 這個主體不要被外物所轉動,
我們才能夠以「道」來御物,來控制外在的世界。
這個就是它所講的「無為」,
和「無不為」的精確的含義,只是正如我剛才所講
只是「無為無不為」的生命智慧落實到
大漢帝國的現實政治領域 而成為黃老政治,
這個令人啊這個不勝唏噓,至為感歎。
我們的結論的第二點說《道德經》的生命智慧 啟示我們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
就是「心」與「世界」是什麼關係? 「心」與「世界」的關係
在可以說是,我們東方的儒釋道三家
都共同碰觸的思想平台。
那「心」與「物」的關係,或者「心」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這樣來思考 「心靈自由」與「外在建制或者世界秩序」兩者之間
其實第一個有它的不可分割性,因為 舉個例子來講,只有在一個自由的國家
在一個這個非集權的國家
人們的心靈自由才比較容易獲得。
所以「外在的建制」例如 這個
20 世紀 自由主義大師以撒‧柏林
Isaiah Berlin 在他的自由釋論裡面所講,這個自由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自由
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靈的自由,另外一種是消極的自由
那就是保護心靈的自由的那一種自由。
比如說那些需要有外在的種種的建制, 如果說牽扯是
Isaiah Berlin 講的 freedom
of 言論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講學的自由
等等,那麼後面這一種呢,可以說是 freedom
from 免於什麼什麼的自由,免於飢餓的自由、
免於被威脅的自由、 免於 這個等等,這種自由,那麼
Isaiah Berlin 呢就是講呢這兩種自由必須互相配合。
是的,心靈的自由與外在世界的秩序啊它首先具有不可分割性,
可是兩者之間呢,也有它的不可互相化約性 我們不能把心等同於世界,因為從心的
興發,心的自覺到世界的建構之間有一個
非常複雜的過程,我們不能把整個世界的客觀運作化約為
心的這個主觀覺醒。
因此第三點呢,我們今天得到的啟示,這兩者 之間就是心與物之間,心與世界之間
如何互動而獲得動態的平衡,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挑戰。
好,那再回到本課程的中心主旨
就是儒家人文精神與道家人文精神的對比,
老子,老子後學以及莊子 所展現的生命智慧是一種
觀賞世界的智慧,就是一個不介入 的一種精神,把世界當做一種
現象,當做一種美的現象來加以觀賞。
那麼道家生命智慧所成就的
是一種美學的精神,如我們今天所學習《道德經》
心不役於物,然後才能役物嘛,好,無為才能無不為。
他成就的是一種用觀賞世界而來的美學的 精神,但是孔孟呢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孔孟
在孔孟人文精神洗禮之下 中國的儒家知識分子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他們強調以大無畏的精神面對
生命的苦難,面對這個世界的邪惡,他們堅信
自我的轉化是可以通往世界的轉化;他們更堅信世界的轉化
是經由自我的轉化才能完成的。
因此他們充滿著憂患意識,范仲淹 在北宋初年的那個<岳陽樓記>所提出來的
那一個偉大的那個講法那就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儒家
憂患意識的非常具體的呈現,也可以看出
宋代知識分子,宋代儒家知識分子跟
唐代的知識分子呈現兩種不同的風格,宋代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
宋代知識分子充滿了憂患意識,他們要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而唐朝的知識分子呢他們的生活與詩 酒、 女性卻常常發生這個
這個關係,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唐朝人即使連打仗啊
都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個古來征戰幾人回, 所以呢在打仗之前要喝一杯。
那麼宋朝以下是比較嚴肅的,憂患意識。
這一種經世,這種儒家的經世精神 與道家生命智慧所開展的
美學精神所洋溢的世界 構成很鮮明的對比,而
經世的與美學的這種儒家與道家的 這個不同的生命智慧構成中國文化心靈的
同樣一個銅板的兩個面向。
我們今天的講課 到這裡為止,我接著用一段動畫
來統整我們今天學習 主要的心得。
本講我們主要 聚焦在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道德經》作者思考生命課題的出發點何在?
第二個問題是,《道德經》思想中的生命觀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是,《道德經》思想中 的生命觀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落實?
第四個問題是,古代道家生命觀與儒家生命觀的差異何在?
《道德經》的作者思考生命問題的出發點是什麼呢?
首先,《道德經》的理論基礎在於天人合一,
所謂天人合一包括兩個要義 第一是主張自然界與人文界之間
是一種有機的互相滲透的關係,而不是機械的對抗的關係。
第二個要義是,鼓勵人們 從自然中悟入人文的命題。
在《道德經》作者眼中,
生命的核心價值在於無為,無為的意思
是指人的自覺心不陷溺在外在事物的變化之中。
於是人的心獲得了自由、 自主,
而不被外界所轉變。
道德經
也認為生命的核心價值是無為 在世界的實踐。
老子認為,生命中 自我的安頓的第一個方法
是守柔,老子進一步以柔弱, 作為安頓自我的原則。
老子認為, 人與外在環境互動的原則,
除了所柔之外,另外一個原則就是不爭。
老子所見過的理想世界,
是小國寡民的世界。
老子的政治 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的現實政治的針砭。
老子的生命智慧,
在自然中讀出了人文的含義。
老子觀變 以知常。
他認為我們 的人的心不應該制于物,才能抑物。
主體不應被外物所轉, 才能以道喻物。
無為才能無不為。
如果將老子思想與孔孟思想做對比,
[空白_錄音]
我們可以說老子是從觀賞世界的立場出發,而不是介入世界。
老子的思想展現出一種美學的精神。
孔孟的精神則是一種介入, 並且轉化世界的精神。
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與經世精神。
道家與儒家的生命觀形成強烈的對比。
[音樂] 那麼,呃,老子的智慧
好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
啟發我們去尋找一朵曠谷的幽蘭。
這一種覺醒的心使我們可以無為而無不為。
因此我們欣賞一首樂曲,叫做曠谷幽蘭《》。
我們今天的課程到這裡為止,謝謝大家。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靜靜的我開放在 幽谷,輕輕
的我搖曳在風 中。
一襲碧綠, 一抹幽香,
我是一
棵幽蘭在曠古。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古。
當清風柔柔的 徐來,聆聽
著我靜靜的歌 謠。
靜靜的 山,月亮陪伴。
我 是一棵幽蘭在 曠古,我
是一顆幽蘭在曠 古。
多少 生,滄海桑田,我
的天依舊是蔚藍。
多 少世,滄海桑 田,我的
風依然是綿綿。
獻出 芬芳,獻出渴 盼。
送我 的馨香到你身 邊,送我
的馨香到你身邊。
送我的馨香到你身邊。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