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那就是
道德經作者,我們就用道德經作者这样來 統稱吧。
因為,道德經是誰寫的 也是眾說紛紜。
有李耳,有老子 有老聃等等等等。
可是我們這一門課, 不需要這麼繁瑣的考據,我們就以道德經的作者 來講。
道德經的作者他思考生命課題的理論基礎 跟出發點是什麼呢?這是我們第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說,《道德經》這一部偉大的經典啊,它 的思考生命的問題呢,
是有一個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就是所謂"天人合一"。
那"天人合一"是一個數千年來的成語, 到底它具體地來講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再更精審地區分為兩個要義。
第一個要義是:自然界人事界,被認為 是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對抗關係。
所謂"有機的"是指天與人之間互相滲透、 互為因果,互為辨證的關係。
那麼所謂機械的,是指如齒輪之一個對抗關係。
天人合一這一個理論基礎, 是有它的文化史背景的。
自遠古以來, 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紀元的時候,
中華文化就像世界其他的古
文明一樣經歷過一個當代學者,雅斯培 所謂的樞軸突破
Axial Breakthrough。
那麼 相較與古希臘文明,或者 猶太基督宗教文明或者
古埃及文明的樞軸突破來講,中華文化的樞軸突破的
特色在於所改變的
這個樞軸突破,所改變的是人與人的關係。
但是 人與自然的關係,基本上被延續下來。
那關於樞軸突破,我們在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1 這一門課程 的第一、 第二講,也都已經有所說明。
因此,我們就不再佔用時間再次重複。
站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呢, 道德經的作者思考生命問題
的出發點是觀變以顯常。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道德經作者 觀察飄風不終朝,作雨不終日。
然後他想到,是誰是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呢?是天地。
連天地都不能長久,更何況我們人 人事的現象呢?他從
這個自然的變化體悟到人的生命的有限性。
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一個Permanence、 是一個常。
我們看到2009年,台灣的88水災
這個似乎再一次地
讓我們體會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而大自然的災害使我們想到
人之渺小,從自然器物人文精神的含義,這是儒,道
兩家共同的一個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從經驗世界 來提煉超越的毅力。
也就是從天地來思考
天地的變化思考永恆的道,從經驗世界來契入超越世界。
那所謂觀變以顯常,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它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這一段,對道首次提出了
解釋,呼應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好,那在這裡呢,我們現代21世界的讀者,
可以 得到一些啟示,也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
二十五章說, 天地間是有一個道,不過這個道先天地而生。
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勉強稱它叫做道。
這個涉及的第一個問題是,道作為一個真理,它是否可以被用
用語言描述出來?也就是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所謂的
the verbalizability of the truth 真理
的可言說性、 可語言性這個問題。
舉例言之,詩人陶淵明舉頭望
南山,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感到那個美感 是一個
truth 真理,但是呢?我要講的時候我已經忘記怎麼講。
真理是否可言說,這是我們可以老子 帶領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呢? 名與實是否相應或不響應的問題。
我知道這個真理,根據道德經的作者
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它,我應該給它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強制之曰道。
可是,當我們為一個真理命名的時候, 那個名跟實之間是否相應,就構成另外一個問題。
下一個呢,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質疑,你說,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從萬物裡面抽離出來的,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
因此,道具有自主性,獨立性等等, 不在萬物之中。
換言之,老子所提出的哲學問題是說, 都是在變遷之中。
因為道你只要可以講出來,那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因為 道是不斷變化的嘛。
那如果這個命題可以成立的話,我們現在的人可以質疑,
那老子哲學是否包含著一個自我否定的因素呢?
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個永恆的常道,已經被你 道德經的作者加以提煉出來並且講出來了。
既然講出來了,它就不是常道。
這是我們現代人可以再進一步 來發覺的。
我們如果用這樣的問題來叩問老子,我們就會
發現,哦原來老子的道,它是屬於本體界,它不是屬於現象界。
所以,雖然它被講出來,但是,它不落入現象界。
因此呢,它不隨現象而轉。
因此,老子可以回答說,我們的質疑 是有盲點;我們沒有掌握他的
這個老子哲學的真義。
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
道我們平常看不出來,但是一旦
道這個動了以後,它很快地就成為它的對立物。
就是道的內容就是反,A很快地會變成非A。
這是老子啟示我們的,觀變 以顯常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