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找工作的例子出發,這個例子改寫自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麥克斯賓瑟在 1973 年的經典論文。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 Job markets signaling 翻譯成中文我稱它為求職傳訊賽局。
假設你正在找工作,而社會上有兩種求職者,
我們暫且稱他們為優秀的跟平庸的; 或者是人才與庸才。
假設你知道你自己是人才, 但是潛在的企業主並不曉得,那麼從僱主的角度出發
你該如何讓他知道,說服他你是一名優秀的員工?
或許你可以直接說,我是人才,我很優秀。
但這樣說有什麼問題嗎?無論是不是人才,這句話誰都可以說,
這就是為什麼空口說白話的溝通方式往往是沒有效果的。
你可以說自己很優秀,但是不優秀的人也可以這樣講。
這裡呼應了一個我們在講參與者的時候 所談到的觀念,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去思考
如果別人模仿我做的事,說的話,我還可以達到我的目標嗎?
因此,你若是想傳遞可信的資訊, 你就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你不能只管著自己知道什麼,我想說什麼,如果你
或你的產品具備了某種特質,你要讓別人知道,你就需要確保
你的表達方式是可以讓不具備這種特質的人 沒辦法去模仿和複製的。
唯有這樣, 你才能夠真正傳遞出可信的訊息,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讓我們再回到找工作的例子。
如果無論是人才或庸才都可以開口說他很優秀,
那麼我很優秀這句話就變得不具備資訊價值, 聰明的僱主也就不會採信。
在這裡,讓我們先來叉岔題,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優秀的求職者無法說服僱主他是個人才,
那麼會發生什麼問題嗎?他的收入待遇,以及會被分配到的工作職務 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舉例來說,假設這個社會上有一半的求職者是優秀的, 一半是平庸的,假設優秀的員工每月能為企業主創造
15 萬的價值, 而平庸的員工每個月只能創造 9 萬元的價值,
那麼在假設一家公司願意發放給員工的薪資 會是他所創造出來價值的三分之一。
那麼這家企業在明確知道員工能力的情況之下,
它會願意發五萬元給能力強的員工, 然後三萬元給能力平庸的員工。
但如果公司無法事前判斷員工的能力強弱, 怎麼辦?那麼當公司聘了一個新人,
對企業主來說,他有二分之一的機會聘到優秀的,二分之一的機會
聘到平庸的,因此這位員工能帶給企業主的平均價值是 12
萬, 企業主因此每個月最多只願意支付四萬元的薪資。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能力較差的員工產值少,卻領了相對較高的薪水,
能力較強的員工產值高,卻被虧待了。
這個情況就有點像是一家公司裡面,優秀的員工去補貼他的同事當中比較平庸
甚至能力比較差的那一群,這是為什麼當你具備
比別人好,或者是跟別人不一樣的能力和特質的時候,你會希望能夠讓別人知道。
但是,到底應該要怎麼傳遞我很優秀的這個資訊呢,你要找的表達方式
就會是我不優秀的那群人所無法 模仿和複製的。
斯賓瑟於 1973 年 在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所發表的經典論文就提出了這麼一個理論。
他說,追求學歷可以成為求職者 說服僱主我很優秀的一個傳訊機制。
為了徹底理解斯賓瑟的概念,
讓我們來設想一個非常極端的情況,讓我們假設高等教育所教的東西 本身是沒有用的。
換句話說,讓我們想象一個學用落差非常大的教育環境。
在那樣的環境中,去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是去讀研究所
沒辦法增加一個學生的工作技能和生產力,
而教育能做的只是讓學生在通過一連串的修課和考試之後, 拿到一張文憑。
但是斯賓瑟指出, 即便在這樣一個世界里,學生仍然可能出於為了證明自己比較優秀
而去追求高學歷。
學校裡教的東西雖然沒有用, 但是為了要能夠申請進入一個學校,要能夠修課拿到好成績畢業
你就必須要有一些能力,這些能力可能包括了記憶力, 理解力,基本的數學與邏輯能力,良好的外語能力。
此外,要考試嘛,你還需要非常細心。
而這些能力也正好是職場上會需要的能力。
換句話說, 假設在我們的故事中,要定義一個人優不優秀,看的就是他 是否具備前面這些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儘管學校里教的東西沒有用,
拿到一個碩士的求職者懂的東西並沒有比一個沒拿碩士的多,
但是他能夠申請進入碩士班並且順利畢業的這個事實
或許就證明了他天生具備了 某些企業主所看重的能力。
而這個學位,可能是那些我們所謂不優秀的人 所沒有辦法拿到的。
換句話說,去接受更高的教育,拿到特定的學位 是一個你向未來的僱主傳遞我很優秀這個資訊的方法。
但前提是,這個學位是那些不夠優秀的人 想拿卻沒有能力拿到的。
換句話說,這是其他人想模仿你 卻模仿不來的一件事。
這樣的論述 是從賽局理論的角度出發,為文憑主義 找到一個理性的解釋。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剛才找工作的這個賽局, 學歷與文憑要能夠成為求職者能力足夠的認證標籤,
必須要同時具備兩個特性,第一個特性是,為了拿到學歷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它同時也要是職場上所需要、 所看重的能力,
唯有這樣,拿到學歷這件事才能夠成為求職者 滿足特定標準的可信的證明。
第二個特性是, 而且這個特性更重要,那就是這個學歷需要有一點難度,它不是人人可以取得的,
這個學歷必須要是在特定能力上足夠優秀的人
才有辦法去取得去完成的,而且是那些不具備這些特定能力的人他做不到的。
唯有這樣,這個學歷作為一個認證標籤才有區別性, 才能夠帶來可信的咨詢。
這裡來看,你大概也就能夠掌握到 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學歷會開始失去價值, 會開始失效。
比方說,如果是一個文憑腐爛的地方, 誰都可以輕易地取得入學許可,
隨隨便便就可以畢業,那麼代換到斯賓瑟的故事里,
就算是庸才,也可以去模仿別人追求學歷的行為。
那麼這樣的文憑,它的效果就和空口說白話一樣, 無法成為可信的咨詢。
再來就是,在一個技術快速變化的年代里, 如果學校的入學還是以舊時代的能力作為篩選的條件,
可是職場上大家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已經開始不同,開始需要一些新的觀念,
那麼這個時候,支持學歷背後所需要的能力和工作上的能力
已經脫鉤,那麼學歷的認證效果 就會開始喪失。
所以,我們讀斯賓瑟的文章,重點不是要去抓它字面上的結論,
說文憑有效,而是要去理解它的推論 背後的那個邏輯。
這個邏輯是我們可以,是讓我們 可以反復套用,應用到各種不同的地方。
凡是你需要溝通、 傳播資訊、 行銷、 或者是說服其他人你必須要去思考
你表達這個資訊的方式是不是可以讓人信服。